本鎮劉德貞鎮長為推行玉里米,特聘請東華大學助理研究專員顏嘉成先生及其夫人王玉華小姐親自指導,自101年2期起,有10餘位農友投入部份或全部耕地,使用綠生農法耕作,施作面積共約9公頃,唯微生物菌活化土壤需花費相當長一段時間,故產量不如有機農法所生產之稻穀。雖此,參與之農友為了保護大地及消費者食的安全,皆願意不惜代價的繼續付出奉獻。
承如所說,綠生農法是利用微生物菌將土壤中未被分解或不易分解的物質,轉化成易於農作物吸收成長所必需的養分,故其產量較一般慣行甚至有機農法來得更低;以參加農友陳俊傑先生為例,面積1.2公頃的農地,實際產量僅約5000台斤;李林彬先生務農30年這樣專業的農民,2分半的農地也僅生產不到1000台斤的稻穀,可以說幾乎沒有利潤。雖然如此,在老師細心的指導下,他們相信,給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益菌時間,讓它們默默的工作,使土地逐漸回復到原始自然健康的狀態,最後一定會在自己愛心照顧的稻穗上看到成果的。
有機農業的新方向-綠生農法
現在許多從事有機肥料的製造商,他們主要的著眼點,還是在肥料中的氮、磷、鉀成分的配比,卻忽略了要使有機農業成功,最主要的關鍵,應該還是在於要有健康的土壤。所以現在市面上所販售的某些有機蔬菜,雖然標榜著有機,但所使用的有機肥料中,還是含有過高有害人體的化學物質,如硝酸鹽或重金屬的存在。因此,不使用化學農藥的食品,並不一定代表無害於人體健康。而正確的思維應該是,如果我們能用心提供一個適當的土壤環境供植物生長,則植物也將會用心回饋,將他們最精華的生命能量,提供給我們。
在工業時代之前,就有著有機農業的存在。那時候由於機械較不普及,所以所製備的堆肥,大多是採用半厭氧式的方法,將廢棄物進行分解。厭氧環境的特點是,微生物們彼此共生的存在著,A細菌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是B細菌的食物;而B細菌所產生的廢物,是C細菌的食物。但是如果某一種微生物失去平衡,產生過多的有害物質,則可能影響到整個厭氧系統,而造成所有微生物酸敗的現象。因此,如何維持系統中,各種有益微生物的平衡生存,是厭氧系統中重要的關鍵技術。而當整個厭氧系統中,產生過量的代謝廢物,如氨態氮或硫化氫時,則需藉著翻堆的過程,將這些氣體排除。
日本的星野先生 (Hoshino Tadayoshi),師承日本 EM技術 (Effective Microorganism Technology ) 的發現者 Teruo Higa教授,目前正在南投埔里推廣經改良的EM技術,星野先生團隊為其取了一個本土的名字,稱其為綠生農法。綠生團隊的宗旨,是本著希望貧窮人也有能力吃得起健康營養的食品,他們不貪求高昂的商業利益,而以平價的方式,向農民們推廣著綠生農法的技術,且有著顯著的成效。
厭氧堆肥難操作 光合成菌扮要角
在厭氧操作系統中,所遇到一個最大技術瓶頸是,如何維持有益微生物的共生發展,而不致造成腐生菌的滋生。綠生技術所採用的關鍵技術是,引入一類特殊的微生物—光合菌—於厭氧系統中。此光合菌能有效的利用一般對細菌有害的物質,如氨態氮或硫化氫,作為生長的基質而將其從系統中轉化移除,使得光合菌能與其他的益生菌,如乳酸菌與酵母菌,在厭氧系統中快速的共生繁殖;而乳酸菌與酵母菌,則協助提供一個酸性的生長環境,以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長。所謂好菌多壞菌就少,綠生農法將這些高密度的益生菌液混合於固體資材中,使其在厭氧環境中發酵,所以可以在短的時間內,製備出具有高生物能量的有機肥料,而日文則稱這些發酵後的有機資材為Bokashi。
健康活性微生物 有效轉化有機肥養份
星野先生認為,傳統的有機耕種方式,前面幾年所加入土壤的有機肥料,大部分是用來還原土壤中殘存的污染物,而這些污染物是會明顯抑制堆肥中微生物活性的。然而綠生農法所採用的原則是,利用Bokashi 提供微生物生長的優良環境,同時利用Bokashi所製成的兼養性堆肥,以作為改良土壤的有機質來源。換句話說,綠生農法所強調的是,健康有活性的微生物,才能有效的將有機肥中的營養,提供給植物生長利用。
光合菌 有效分解排泄物惡臭
利用有益共生菌所製備出的Bokashi,由於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蛋白質,所以也可以用來作為漁牧業的優良飼料。此外,由於綠生菌中含有大量的光合菌,可有效的分解動物排泄物中含氮、硫等污染物的惡臭,所以綠生菌也可用作消毒用的噴灑製劑。又由於光合菌能生成許多抗氧化物質與還原性糖,所以在日本,EM技術也逐漸的被應用於環保與醫療的研究用途上。
高活性綠生菌 運用生物能量技術
EM技術不只是需要有好的微生物菌種,更是需要培育者的用心投入,否則微生物在培養幾代後,就會失去原本具有的優良活性。為了培養出高活性的綠生菌,星野先生特地從日本,請了能操作生物體波分析儀(PIA)的山梨浩利先生來台,以協助測量綠生菌與所用資材的生物能量。
或許生物能量的觀念,對現代科學而言,還算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食物的甜美,卻是可以簡單地經由消費者的嘴巴品嘗出來的。筆者認為,本著對大地的用心照顧,體恤農民的辛勞,及造福窮人的善念,這將是綠生農法之所以能蓬勃發展的主因所在。
摘錄:崔砢 2009年9月12日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博士